微信公众号
首页 ›  信息服务  ›   行业动态
河南明确聚焦粮食等六大产业集群
河南明确聚焦粮食等六大产业集群
时间:2025-04-23    来源:河南省人民政府
近期,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关于印发河南省乡村富民产业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年)的通知,其中提到,要聚焦6大产业集群,因地制宜培育18条乡村富民产业链,力争用3年左右时间,构建布局合理、特色鲜明、联农带农、集群发展的乡村富民产业格局。



(一)粮食产业集群


1.小麦产业链。加快推进豫北豫中豫中东优质强筋小麦、豫南沿淮优质弱筋小麦、豫中和南阳盆地优质中筋小麦生产基地建设,支持企业加快专用面粉、功能性面粉研发,发展功能性淀粉糖、功能性蛋白等精深加工产品,开发中高档主食加工产品,推动主食产业化发展。到2027年,小麦种植面积稳定在8500万亩以上,产业链规模达到2500亿元。


2.玉米产业链。稳定传统玉米种植面积,积极发展鲜食玉米、青贮饲料玉米,推广高赖氨酸玉米、高油玉米、高淀粉玉米等药用、酒用和加工专用品种。支持企业发展玉米淀粉、蛋白饲料、乙酸乙醇、果葡糖浆、聚乳酸等精深加工产品。到2027年,玉米种植面积稳定在5700万亩左右,产业链规模达到1500亿元。


3.红薯产业链。扩大豫西南、豫西丘陵旱地红薯集中种植,推广蜜薯、优质高淀粉薯品种。支持企业发展红薯淀粉、粉丝粉条、酸辣粉等精深加工产品。到2027年,红薯种植面积稳定在300万亩左右,产业链规模达到700亿元。


(二)畜牧渔业产业集群


4.生猪产业链。以生猪调出大县、生猪养殖大市为重点,打造生猪产业优势区,因地制宜推广生猪多层楼房养殖,加快中小规模养殖场户标准化、设施化、智能化改造。支持生猪屠宰加工企业优化产能布局,支持肉制品生产加工企业推进肉品冷链化流通、冷鲜化上市,发展火腿肠、肉脯等精深加工产品。到2027年,生猪出栏量稳定在6000万头左右,产业链规模达到3000亿元。


5.肉牛产业链。以养牛大县和肉牛重大项目建设为重点,打造肉牛优势产区。充分挖掘郏县红牛、南阳牛、夏南牛等地方品种优势,支持企业发展精深加工产品,培育高档肉牛和牛肉品牌。到2027年,肉牛饲养量达到600万头,产业链规模达到900亿元。


6.奶业产业链。打造沿黄区域绿色奶业示范带,兼顾以平顶山市、南阳市为重点的传统区和以驻马店市为重点的潜力区。加快奶畜中小牧场升级改造,支持适度规模牧场“种养加销一体化”发展。支持省外乳品加工企业在豫建设优质奶源基地,密切上下游利益联结。支持省内乳企优化产品结构,加快做大做强,适时推动上市。鼓励区域乳企打好“新鲜牌”,发展低温奶市场。到2027年,奶类产量达到250万吨,产业链规模达到300亿元。


7.渔业产业链。加快集中连片低产低效养殖池塘标准化改造,积极发展工厂化、工程化、集约化设施渔业。推进黄河鲤鱼、水库鱼、冷水鱼、观赏鱼和稻田虾等细分产业链发展,引导企业发展分割腌制制品、鱼丸鱼糜制品、医药保健品等精深加工产品。到2027年,水产品总产量达到105万吨,产业链规模达到270亿元。


(三)油脂油料产业集群


8.花生产业链。打造沿黄及黄河故道大果花生、豫南豫西豫西南小果花生优势区,发展高油、高油酸花生,推广高蛋白花生、食用花生新品种。支持花生油加工企业发展高油酸花生油、风味花生油和花生油基食品专用油,支持花生制品加工企业发展多味花生、休闲花生、花生巧克力、花生酱、高端西点食品配料等食品,支持企业研发推广花生制品饮料,开发花生蛋白、花生肽、花生活性物质提取等高附加值产品。到2027年,花生种植面积稳定在2000万亩左右,产业链规模达到1400亿元。


9.大豆产业链。建设豫东豫中豫南优质高蛋白大豆产业带,积极选育推广高产高油大豆。支持已在我省布局企业加大投资,推动大豆油脂油料精深加工和多功能利用,发展发酵饲料和烘焙、冷冻等食品专用油脂。支持企业发展腐竹、豆皮、植物蛋白粉、饮料、食品配料等精深加工制品。到2027年,大豆种植面积稳定在550万亩左右,产业链规模达到200亿元。


10.特色油料产业链。建设豫东豫南豫西优质芝麻生产基地、豫南油茶基地、豫西豫北核桃基地,支持芝麻加工企业发展芝麻油、芝麻酱、芝麻饼、芝麻叶等精深加工产品,支持油茶加工企业发展山茶油、日化用品等精深加工产品,支持核桃加工企业发展核桃油、核桃仁等精深加工产品。充分利用核桃、牡丹籽等特色油料资源优势,深入开发核桃油、牡丹籽油等特色油脂制品。到2027年,特色油料种植面积稳定在800万亩左右,产业链规模达到1000亿元。


(四)特色果蔬产业集群


11.蔬菜产业链。巩固提升50个蔬菜大县产业发展优势,支持建设现代设施种植基地、济源蔬菜种子繁育基地、郑州惠济区蔬菜品种地展基地、平顶山和周口韭菜良种繁育基地。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建设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推进蔬菜产后精选、分等分级、净化包装、分级销售等,增强产地产后处理能力。支持蔬菜生产加工企业推进净菜、维生素、食品添加剂等蔬菜精深加工。到2027年,蔬菜种植面积稳定在2600万亩左右,产业链规模达到2200亿元。


12.林果产业链。建设豫西黄土高原和豫东黄河故道优质苹果、豫东南优质梨、豫北花椒、豫南板栗、新郑大枣、中东部平原特色果品生产区和城市近郊鲜果生产基地。支持林果生产企业建设冷藏专用气调库,增强购销仓储能力。支持林果加工等企业扩容增产,研发推广冻干果蔬脆片等产品,推动冻干、果酱、食品添加剂等水果精深加工。支持饮料加工企业提升产品层级,发展果品饮料。做大做强月季、牡丹、菊花、腊梅、玉兰等优质特色花木产业。到2027年,产业链规模达到600亿元。


13.食用菌产业链。以37个食用菌大县为重点,建设豫西豫西南豫南山区木腐菌生产基地和平原农区草腐菌基地。支持食用菌生产企业开展食用菌品种繁育,做大做强本土食用菌生产加工企业,引进培育食用菌高品质冻干产品、干片产品、罐头食品、调味品等加工龙头企业。到2027年,食用菌产量稳定在190万吨左右,产业链规模达到1500亿元。


14.中药材产业链。以十大“豫药”为重点,建设大别山、伏牛山、太行山、怀药区和黄淮海平原五大道地药材基地。培育“育繁推一体化”种业“头雁”企业,支持中药材生产加工企业推进我省道地药材在中药、药食同源、日化、中兽药等领域研发应用。改造提升中药材市场,打造全国重要的中药材集散中心。到2027年,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600万亩,产业链规模达到1600亿元。


(五)乡村农文旅产业集群


15.乡村特色手工产业链。深入挖掘有传承基础、规模数量、发展前景的特色手工业,发展壮大竹沟镇乐器、嵩山宝剑、三河尖乡柳编、朱仙镇木板年画、浚县泥咕咕等一批特色手工业,创响乡土品牌。推动制定乡村编织、剪纸、刺绣、陶艺、打铁等传统技艺生产工艺团体标准、地方标准,规范制作流程,保护提升传统技艺。到2027年,产业链规模达到1000亿元。


16.乡村文旅产业链。以“三山一滩”为重点,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休闲农业、乡村康养、乡村民宿、乡村体育、乡土文艺、教育研学、非遗传承、夜经济、特色美食等乡村文旅产业。开展乡创实践,在豫南、豫西、豫北山地丘陵地区打造山乡风貌乡村,在黄淮海平原、南阳盆地等传统农区打造平原田园乡村,在沿黄沿淮地区打造河乡韵味乡村。打造一批“黄河民宿”“太行民宿”“大别山民宿”“伏牛山居”等精品民宿集群。到2027年,产业链规模达到3000亿元。


(六)乡村商贸流通服务业集群


17.乡村商贸物流产业链。改造升级乡镇商贸中心、大中型超市、集贸市场等,推进乡镇集贸市场标准化改造。引导快递物流企业和电商平台下沉乡村。建设农产品加工、包装、冷链、仓储等设施,推广冷链云仓、共同配送、零担物流等模式。鼓励电商平台、直播团队打造特色产品直播基地、“村播学院”。支持第三方机构加强农产品销售数据分析,帮助生产主体改进生产决策、调整产品结构,提供适销对路的特色农产品。到2027年,产业链规模达到2370亿元。


18.乡村服装加工贸易产业链。加快台前羽绒、新密服装、项城医护服、光山羽绒服、邓州穰东镇女裤、柏庄针织童装等产业园建设,推动服装及帽子、手套、袜子等服饰加工产业落户到乡镇、延伸到乡村。积极承接纺织服装产业转移,支持企业推行“协会+企业(合作社)+农户”“龙头企业+卫星工厂”“总厂+帮扶车间”等模式,打造全产业链基地,开拓国内外市场。到2027年,产业链规模达到1200亿元。